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入口

课题组肖瑶、左娟莉、田永红、王杰和高新力五位博士生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2014-09-11 15:40:00   点击:

9月9日至11日,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室肖瑶、左娟莉、田永红、王杰和高新力五位博士生在能动学院北二楼核能会议室及化工楼五楼核能会议室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本次答辩共邀请了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陈堃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红丽教授、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吴宜灿研究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冯开明研究员、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江新标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胡春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何茂刚教授、严俊杰教授、白博峰教授九名专家教授分别组成了答辩委员会。此外,热工组各位老师和众多研究生也积极参加了论文答辩会。

      肖瑶的答辩主席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陈堃研究员担任,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氟盐冷却高温堆热工水力特性及安全审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1)针对氟盐冷却高温堆(FHR)安全特性及安全审评方法展开研究,建立了氟盐冷却高温堆堆芯热工水力分析模型,开发并验证了氟盐冷却高温堆安全分析程序FSAC;(2)提出了FHR安全审评方法,基于FSAC程序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安全系统功率整定值对熔盐热物性等关键参数的敏感性,给出了固态钍基熔盐堆TMSR-SF的安全限制及安全系统整定值;(3)基于FSAC程序对TMSR-SF的典型无保护和有保护事故工况开展了瞬态安全分析,结果表明TMSR-SF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构材料Hastelloy N合金是瞬态事故中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对于FHR的堆芯设计和安全分析具有工程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左娟莉的答辩主席由西北工业大学胡春波教授担任,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ADS堆气泡泵自然循环能力及系统瞬态安全特性研究”。论文(1)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数值模拟了气泡在液态金属中瞬态动力学行为特性,揭示了气泡泵提升自然循环能力的气泡动力学机理;(2)基于漂移流和分相流模型,分析了铅铋合金冷却回路中气泡泵提升自然循环能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气泡泵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建立了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系统模型,开发了带有气泡泵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瞬态安全分析程序TASAR,并对其典型的瞬态事故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揭示了质子束和气泡泵对XADS安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对于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及铅基反应堆的安全分析及设计,具有工程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田永红的答辩主席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红丽教授担任,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新概念铅铋合金冷却快堆PBWFR热工水力特性分析研究”。论文(1)建立了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子通道分析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程序SUBAS;在此基础上对PBWFR的组件进行了详细的子通道分析,对组件的温度和速度分布、定位格架的影响、各种参数的敏感性和包壳最高温度的不确定性等进行了分析;(2)建立了PBWFR的系统热工水力分析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程序SACOL,在此基础上对无保护超功率事故、无保护丧失热阱事故等进行了分析计算,对PBWFR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估;(3)将SUBAS和SACOL进行了耦合分析计算,分析了PBWFR堆芯组件在事故下的热工水力性能,弥补了SUBAS程序和SACOL程序的不足。论文工作对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的热工水力特性分析及系统设计优化具有学术意义。

      王杰的答辩主席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冯开明研究员担任,博士论文答辩题目为“中国ITER氦冷固态包层热工安全特性研究”。论文(1)利用CFD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包层方案热工水力特性,给出最佳冷却剂循环模式和设计优化建议;(2)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氦冷固态增殖剂包层模块及其冷却系统的瞬态分析物理模型,自主开发了适用于氦冷系统的瞬态热工水力分析程序TSACO,并采用HE-FUS3实验数据和系统安全分析程序RELAP5对其进行了验证;(3)利用TSACO程序完成包层LOFA和LOCA事故和化学反应产氢释热分析,结果表明事故后包层可以得到有效冷却具有较高的固有安全性,而铍球床与水蒸汽反应中长时间积累的氢气会超过ITER安全限值,需要特别注意。研究工作对于中国ITER氦冷固态增殖剂包层的设计和系统安全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高新力的答辩主席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冯开明研究员担任,博士论文答辩题目为“压力管式水冷混合堆包层热工水力设计及冷却剂系统事故分析”。论文(1)提出了水冷压力管式产能包层的概念设计方案,较好地兼顾了包层系统经济性和第一壁压力造成的结构问题;(2)根据不同的包层功能区域,提出了双冷方案,并开展了水与氦气双冷包层方案的热工水力分析,给出了第一壁前壁厚度、通道圆角尺寸等第一壁关键设计参数;(3)开展了包层氦气系统的瞬态事故安全分析,证明了包层设计方案在几种瞬态事故下能够保持安全,并进行了氦气冷却剂系统事故中关键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研究成果对混合堆设计和安全分析具有工程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答辩氛围严谨有序,专家和老师们分别针对五位博士各自的汇报内容做出了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对五份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包括论文格式规范、语言表达、逻辑结构以及许多细节方面的修改,有助于博士生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

      经过答辩委员会认真严肃的讨论,全票通过肖瑶、左娟莉、田永红、王杰和高新力五位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郑重地建议授予五位博士生工学博士学位,本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圆满结束。

 
肖瑶与答辩委员的合影

     
左娟莉答辩中

     
田永红与答辩委员的合影

     
王杰与答辩委员的合影

     
高新力答辩中
(来源:肖瑶)

相关热词搜索:

下一篇:课题组左巧林与田晓艳博士完成博士学位答辩